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主张,从国家层面出台一致的反网络暴力的专门立法,网络渠道也要有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机制。汹涌新闻记者 张呈君 陈悦 修改 何羽茜(00:53)
“近年来,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产生,我们往往以为网暴危害的仅仅公民个人合法权益,其实也侵略了网络空间次序性、网络社会安全感等社会公共利益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国浩律师(上海)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说。
2月27日,上海市政协举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记者见面会,吕红兵表明,将在全国两会上建言加速拟定一致的反网络暴力法。
2025年2月27日,上海市政协举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记者见面会,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讲话。汹涌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
作为法令作业者,吕红兵注意到,近几年我国司法机关不断加大对网络暴力的冲击力度,2023年9月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联合发布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辅导定见》,多部分又于2024年6月发布《网络暴力信息管理规则》。
但是碰到实际事例,相关法令法规又显得涣散、不行系统化。他解说,比如民法典有关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维护的规则,治安管理处分法、刑法也有相关规则,有关部分的司法解说、辅导定见也会触及,“但标准内容的实际性与针对性、相互之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,均有待进一步增强”。
吕红兵表明,能够学习反电信网络欺诈立法的实践,拟定一致的反网络暴力法。2022年9月2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经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欺诈法》,为反电信网络欺诈作业供给有力法令支撑。
详细到细则,他指出,网络暴力的目标需求进一步清晰。现有法规界定的网络暴力损害目标还仅限于个人,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,乃至一个民族、一个城市,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。他主张,将网暴行为的损害目标扩展到民法典规则的民事主体,包含自然人、法人、非法人安排。
吕红兵还说到,现有法规界定的网络暴力行为主要是凌辱咒骂、造谣诽谤、侵略隐私权等类型,但网络敲诈、网络恫吓、网络打扰和网络盯梢等新式网暴行为均已呈现。针对行为方法的界定,他主张选用“罗列+兜底”形式,将以上常见行为都包括。
“各方主体的职责界定都要压实。”在他看来,渠道发挥重要作用,要要点压实渠道在网络暴力管理中的事前监管、事中审阅、过后处置的全流程职责。针对网络上的特别主体,例如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(MCN),应加强标准与引导,清晰法令地位,划定运营红线,要求信息发表,并加大对其违法行为的处分力度。
在调研中,吕红兵发现,和电信网络欺诈相同,网络暴力背面也有产业链。因而,他主张经过一致的反网暴立法,推动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加强协同联动,强化涉网暴案子刑事、民事和行政联接,优化网络暴力案子线索和依据移交机制。学习反电信网络欺诈的司法实践,精准加大对歹意发起者、安排者、歹意火上加油者以及屡教不改者的惩办,特别是对使用生成式AI技能施行网络暴力行为的要依法严惩。
汹涌新闻记者 陈悦
(本文来自汹涌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汹涌新闻”APP)